头条新闻

Campus News

我校与清华大学联合作品《3D编织中国结》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2019-11-21 作者: [db:来源] 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 赵一凡

11月2日-11月30日,由清华大学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在整个展厅的中心位置,一件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黄蔚欣工作室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系设计团队合作完成的作品《3D编织中国结》尤为突出。

成品图 (1)

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该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中国结。作品由大量的杆件和铝制节点组合而成。节点作为主要的零部件,由我校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刘洋、李想和清华大学的老师多次研讨后设计完成。最终,与中纺机(大连)电磁阀制造有限公司合作,使用碳纤维材料,采用“阳极氧化”工艺,数控加工成型,制作了约4000套零件。整个作品所有材料均可回收再利用。

我校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刘洋

我校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刘洋

我校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李怡

我校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李怡

我校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李想

我校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李想

刘洋老师说:“通过大型三维装置作品传递其形态和文化意向,在整体形态和构造方法两个层面,对‘结’和‘编织’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与重构,传递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的多元魅力。”

李想老师说:“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艺术产生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在节点色彩选择上,我校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李怡老师经过多次对比和选择,最终选择了中国红(#DD0017)作为主体颜色,象征着喜庆、热闹与祥和。李怡老师说:“生成设计开辟了新的视觉视野,从根本上改变设计过程。从长远来看,这一设计过程将确立它作为一门新的设计学科的地位。”

项目的实施过程较为复杂,时间也非常紧迫。10月8日方案通过审核后,我校设计团队的师生们就立刻开始采购原材料、安排制作人员、加工零件,在大连地区进行预拼接。10月下旬通过物流运输到北京进行总装。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黄蔚欣工作室与我校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虚拟现实专业19101班的同学们高效完成了节点的标记与组装。

制作过程图 (10)

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图 (4)

制作过程杆件和节点设计

杆件和节点设计

杆件和节点设计(3)

杆件和节点设计

一直参与制作的王宇婧同学说:“前期将近一周的时间,我们都在进行测量标记、切割工作。后期我们根据极为复杂的模型结构3d图进行搭建,需要先拿木棍建立外部框架做到固定模型,再根据图纸上的点找到纤维棍上的点一一对应拼接成形。我们一起奋斗了几个通宵,十分辛苦也很有收获。”

据悉,本届展览主题围绕 “AS-Helix: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与科学融合”这一命题。在为人类服务的共识之下,艺术与科学携手并进,相辅相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螺旋结构:AS-Helix,其中,A(rt)代表艺术,S(cience)代表科学,AS-Helix寓意艺术与科学深度融合、创新协同螺旋式发展。致力于探索艺术与科学和谐发展的信念和理想,为艺术家、设计师、工程师、科学家搭建了一个富于前瞻性和时代特色的国际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