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Campus News

中国教育报刊发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总裁温涛博士署名文章

2023-06-02 作者: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打造智慧育人体系 创新数字化转型路径

(温涛)

5月31日中国教育报APP首页头条及中国教育新闻网发布了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名誉校长温涛博士署名文章《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打造智慧育人体系 创新数字化转型路径》,全文刊载如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并驱动各个行业迎来新的裂变重构。在此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具备数字素养、掌握数字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依托先天的IT产业基因和资源优势,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建校二十余年来,始终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聚焦数字技术相关专业领域,走出了一条数字化、特色化的办学之路。多年来,学校相继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诸多奖项,数字化创新实践得到各界广泛认可。


重视顶层设计,打造六融合智慧育人体系

学校坚持以“学生中心、需求驱动、开放创新、数据赋能”为指导思想,建设无边界、智慧化、融合创新的特色应用型高校。统筹制定了数字化转型的专项规划,适配数字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对学科专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近五年增设了14个战略新兴专业,重点建设的数字技术相关专业中有7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出台政策制度,优化学校治理管理,营造了浓郁的数字文化氛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沉浸式学习空间、元宇宙智慧校园、大数据引擎中心、云平台数据中心、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等,打造了基于“4A”(即Anytime、Anywhere、Anyway、Anycontent)的柔性学习环境,构建了“校内+校外”“专业内+专业间”“课内+课外”“学习+训练”“讲师+工程师”“线上+线下”六融合的智慧育人体系。


打通专业壁垒,促进人才培养的体系优化

学校打通了学科专业间的壁垒,形成了“群内共生+群间协同”的专业集群运行机制,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及职业岗位群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说,学校充分结合“四新”(即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的新标准、国内外大学教育改革的新实践),明确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并对TOPCARES培养指标体系进行迭代升级。同时,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推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与课程标准、数字教学资源、教学考核评价等环节的全面优化和提升。与此同时,学校依托自主研发的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聚焦“教-学-管-训-评”五个应用场景,将AI、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此外,学校还打造了“虚实互动、虚实共生、虚实融合”的校内外实践环境,校企协同共建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云实验室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数字工场及省级大学科技园,为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条件与保障。

开发数字资源,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校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和平台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进程及不足之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智慧化的学习指导;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线上讲、线下练”,推动“4A”柔性学习。一直以来,学校致力于打造开放共享程度更高、利用效率更高、更新迭代更快的数字化、立体化、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已研发了包括软件工程在内的16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与新兴专业的数字化课程资源246门,构建实验实训室一体化配套项目资源925项。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在知识的运用中创造价值、成长成才。


升级考核体系,助力教师能力结构优化

学校对教师能力培训与考核体系进行迭代升级,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的均衡提升,从而对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学校主动适应数字时代教与学流程再造带来的教师角色变化,以数字化推动教师角色重塑,引导教师从注重研究自身“如何教”转变为指导学生“如何学”;通过教师发展中心“8大专栏”的优质资源与自主研发的“2大平台”(东软IT云学堂、东软教育在线APP)的创新资源供给,从组织和个体层面充分赋能教师三维能力提升。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更加精细化的分工以及智能化人机协同,将教师角色细分为知识架构师、教学设计师、课程讲授师、质量保障师等,进而实现师生关系的重构。

自主研发平台,以大数据精准度量办学质量

学校坚持以高标准保证办学质量,通过对办学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全周期的数据跟踪、分析与评价,推进办学质量持续提升。学校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基于自主研发的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管理平台、混合式教学平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智慧学工系统和专业绩效管理系统等应用,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效果、课程学习情况、教师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建设成效的及时跟踪、动态监测与评价反馈,进而促进个性化教育和智慧教育的实现。

未来已来,作为应用型高校,在拥抱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更要结合自身内外部发展的需求,坚定走好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之路。